栏目分类

你的位置:aoa的app怎么激活 > 新闻动态 >

新闻动态

清朝的王爷们是如何消遣时间?真是只会遛鸟、捧戏子、斗蛐蛐吗?

看影视剧里,清朝王爷们好像天天都挺闲的,要么听戏捧角儿,要么遛鸟玩蛐蛐,但其实呢,历史上的王爷们并不是这么悠闲,他们的业余生活还挺单调的。

哎呀,想想看,清朝那些王爷那可是大人物,现在的超级大人物们能像他们那样有那么多时间去玩乐吗?

清朝的爵位制度虽然沿袭了明朝,但两者还是有区别。明朝的王爷虽然拥有封地,却不能插手政务;而清朝的王爷虽然有爵位,却没封地,却能管理政务。这么说来,明朝的王爷日子过得更清闲些。

清朝的王爷虽然有权插手国家大事,但他们的行动时刻被皇帝盯着。大部分王爷(除了蒙古的王爷)都住在京城,一举一动都逃不过皇帝的眼睛。在朝廷里忙碌奔波是清朝早期和中期王爷的生活常态,他们要处理的事情多而且杂。而到了晚清,王爷们就比较悠闲了,像放鹰、遛鸟、捧角儿、斗蛐蛐这些休闲活动,大多是年纪大的王爷们才有空享受的。

在清朝,爵位不像明朝那样世世代代不变,明朝亲王的后代继承爵位后还是亲王。但清朝不一样,除了少数铁帽子王能世袭罔替外,大多数爵位都是一代传一代,逐渐降低等级。比如,亲王死后,儿子继承时变成郡王,然后每代传下去就降一级,直到降到镇国将军或辅国将军就不再降了。

话说清朝的王爷们那可是有钱得很,亲王一年能拿到一万两白银和一万斛米,郡王也有五千两白银和五千斛米,这在当时可是相当丰厚的待遇了。

尽管这些王爷们赚得不少,但他们每天得忙得要死,压力也超级大,主要就是担心皇帝不信任他们。因为王爷们大多是皇帝的亲戚,又是排在皇位继承名单前面的,所以对他们来说,皇位是个烫手山芋,皇帝自然也就对他们多了几分提防。

清朝皇帝虽然对王爷们有所防备,但还是让他们尽量参与朝廷的政务工作。不过,给王爷们安排的都是一堆又麻烦又没油水的活儿,使得他们很难有大权在握。皇帝这么做,就是想用这些琐事把王爷们拴住,同时也能趁机挑刺,时不时给王爷们点颜色看看。

皇帝一般会给王爷们安排一些又麻烦又琐碎的活儿,比如让他们去看守皇陵,或者当侍卫统领或八旗军队的领导,虽然听起来像是管军队,但实际上调动指挥都得皇帝亲自下令,王爷们只是处理些日常琐事。还有管理宗人府的事务,那更是个麻烦事,主要是处理皇族成员的各种小事。还有的时候,皇帝自己不想去祭祀,就派王爷去顶替。

所以,清朝的王爷们其实挺忙的,他们得处理不少又麻烦又讲究规矩的小事,这些事情很费时间精力,所以帮皇帝办事之后,他们基本上没什么空闲时间,从这里也能看出他们并不像大家想象中那么清闲。

干这些事不仅累,而且皇帝老兄总喜欢挑刺,随便找个理由就罚你,表面上是罚,其实就是在时不时提醒这些王爷们,别让他不放心。

比如说,清朝雍正皇帝的十二弟胤祹,刚继位时他还是个贝子,雍正特意封他做了履郡王。后来雍正让他去管礼部那份册封后宫妃嫔的名册,其实就是帮雍正挑小老婆的名号,这活儿挺清闲的。但雍正硬是在这事儿上挑出了胤祹的错误,对他进行了严厉处罚,胤祹也因此失去了郡王的头衔。

这事儿是胤祹搞错了,他不小心把乾隆妈,熹妃钮祜禄氏的姓写错了,写成钱氏,纯属一个错别字。这种小错误,皇帝想处理就处理,不想理就拉倒,心情好的时候可能就放过了,心情不好了说不定就会严惩不贷。

雍正刚当上皇帝,不少兄弟都对他继位不满,他就利用胤祹的错误好好惩治了他,想以此来震慑其他不服气的兄弟。

雍正二年(1724年),胤祹这倒霉孩子因为工作不认真,被雍正皇帝从新晋的履郡王直接撸到了镇国公,要知道他可是康熙的亲儿子,按理说清朝皇子最低也是贝子,雍正这次没让他降到贝子,直接给降到公爵,这惩罚可真够重的。

胤祹的情况还算不上最悲惨,他的爷爷康熙皇帝的废太子胤礽的儿子弘晳才是真正的悲剧,尽管胤礽的太子身份被撤销了两次,可康熙对弘晳非常疼爱,甚至一度想越过儿子直接把皇位传给弘晳。

康熙觉得儿子们都很厉害,担心把皇位传给孙子会引起像朱元璋传位给孙子朱允炆那样的家族内斗,所以没打算传给弘晳。但临死前,他反复告诉雍正要好好对待弘晳,这表明他还是很喜欢弘晳的。

康熙知道弘晳不仅是皇长孙,而且他爹是废太子,这种情况很敏感,于是特意安排弘晳远离朝廷,在京城外的郑各家庄给他盖了府邸,让他一直住在那里,这样就不会引起皇帝的怀疑了。

康熙帝一死,雍正帝按照老爹的遗愿对弘晳挺不错,后来还封了他个理亲王的头衔。但因为弘晳的身份特殊,雍正没给他安排什么官职,也不让他参与朝廷事务,只是让他住在京城郊区,只要每年节庆的时候去皇宫看看雍正就得了。

雍正待弘晳不错,给的赏赐也不少,让他在雍正年间过上了逍遥自在的王爷生活。可就是这样的王爷,平时也不帮朝廷做事,最终还是没落得好下场。乾隆登基后对弘晳起了疑心,后来乾隆自己动手搞了个“弘晳逆案”,最后乾隆下令剥夺了他的爵位,把他从宗室名单上除名,改叫四十六(那时弘晳已经四十六岁),从此把他终身软禁起来。

像弘晳这样有钱又有闲的王爷,因为地位特殊,常常被皇帝猜疑,最终落得个被囚禁至死的下场。这事儿说明,清朝的王爷们压力也不小,所以他们在忙完皇帝交给的任务后,就只能找点无关紧要的娱乐活动来排解一下压力了。

所以,王爷们闲来无事就爱搞点文化活动,像写写书、收藏点书、练练书法、画画之类的,这些就是他们主要的娱乐方式。毕竟,清朝王爷们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所以也就培养出了不少书法好手、绘画达人、文学高手之类的。

就算这些王爷也免不了皇帝的怀疑,比如清朝嘉庆年间的礼亲王昭梿,他就是个典型。礼亲王是那种能世世代代传下去的“铁帽子王”,昭梿是第九代,还是个出了名的文学王爷。

昭梿写的《啸亭杂录》对我们研究清朝历史帮了大忙,连《清史稿》都有它的一份功劳。那时候,像龚自珍、纪晓岚、魏源、袁枚这些名人,跟昭梿关系都不错,他可是在文坛上挺有名的王爷呢。

昭梿之所以对文学情有独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父亲永恩的熏陶。永恩在乾隆年间因公事出错受过罚,之后便不大关心政事。昭梿继承了礼亲王的爵位后,也跟着父亲走上了文学之路,虽然名义上要管理宫廷侍卫,但他实际上只是随便应付一下,对政事并不怎么感兴趣。

昭梿在嘉庆年间失去了礼亲王的头衔,那是在嘉庆十八年(1813年),京城发生了天理教起义,林清率领的起义军甚至攻进了紫禁城,让嘉庆帝不得不匆忙离开皇宫。当时负责宫廷侍卫的昭梿和嘉庆的次子、后来的道光帝旻宁,都急忙组织军队,最终成功镇压了这场起义。

后来,嘉庆皇帝只表扬了道光,却怪罪昭梿护卫不利,说是昭梿平时太懒散才让天理教攻进了紫禁城。昭梿明明是立了功,却无缘无故被指责,这让他心里很不痛快。所以他有时会喝点酒,喝醉了就抱怨嘉庆皇帝不公平,只会夸奖儿子,却把责任推给别人。

这些话慢慢传到嘉庆耳朵里,让他对昭梿很不耐烦。于是嘉庆开始找昭梿的茬,故意放大他的一些小错误,想废掉他的爵位。但昭梿的礼亲王爵位是世袭的,嘉庆废不掉。最后嘉庆下令,以昭梿犯错的借口,让他的堂弟麟趾继承了礼亲王爵位,虽然礼亲王的位子还在,但昭梿自己却被从王爷的位子上拿了下来。

昭梿被剥夺爵位后,心里开始紧张,再也不敢胡乱发言,从此甩手不干政事,整天关在家里写书,要不就是去茶楼听听曲儿、听听书。后来,昭梿又找到了新的乐趣,那就是钻研戏曲,成了京剧的爱好者。

后来昭梿对戏曲特别着迷,经常跟戏里的高手们混得很熟,还向他们学习戏曲的技巧。但在古代,那些唱戏的演员身份低微,很少能见到王公贵族愿意搭理他们。昭梿不管这些,还敢放下身段去拜师学戏,这在当时可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大家都拿他开涮。

昭梿给晚清王爷们立了个好榜样,跟那些出身不好的戏子交往能让皇帝放心,所以后来的王爷们也纷纷学样。很多人是真喜欢戏曲,这样一来,清代就有了不少喜欢唱戏的王爷,戏瘾也成了他们的一种休闲方式。

简单来说,就算你业余时间搞点文艺活动消遣,也未必能让皇帝彻底放心,真正能让皇帝安心的,还是那些行事荒唐、不太靠谱的王爷们。

雍正有十个儿子,但存活下来的不多,最终长大成人的仅有弘时、弘历(后来的乾隆皇帝)、弘昼和弘曕四个。

弘曕年纪最小,对皇位没构成威胁,但弘时因和康熙的八弟胤禩交好,在雍正处理胤禩时指责了雍正,结果被囚禁至死。所以,弘昼是乾隆兄弟中对他皇位威胁最大的。为了不让乾隆多心,弘昼故意表现得挺疯癫。

乾隆登基后,弘昼经常表现得非常任性和粗鲁,甚至敢在乾隆面前动手打军机大臣讷亲,这让朝廷里的官员都对他避之不及。而且,他还有个很奇怪的癖好,就是喜欢办丧事,尤其爱给自己搞出个活人的丧事来。

弘昼这人挺有意思,他特别爱操办和主持丧事,甚至还会给自己办“丧礼”,挺荒唐的。他曾说:“人早晚都得死,有什么好怕的?”

弘昼这人有意思,经常在家给自己办丧礼,全家都得忙着准备那些丧礼东西,然后大家围着牌位哭丧,他却乐呵呵地在一旁喝酒看热闹。

弘昼挺喜欢操办丧事的,所以每次王公贵族家有人去世,他都乐意大显身手,这对他来说也是一种挺有趣的消遣方式。

乾隆对弟弟弘昼既信任又宠爱,给他的赏赐特别多,结果弘昼越来越胡闹,乾隆对他给的封赏也越来越丰厚。

所以,像弘昼这样的王爷尽管行事荒唐,却能让皇帝安心,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清朝许多王爷看起来都不怎么专心政事。为了不让皇帝担心,他们纷纷沉迷于饮酒、捧角儿、斗虫、遛鹰这些活动,这些渐渐地就变成了王爷们休闲时间的常态了。

所以说,尽管清朝的这些王爷们生活得富贵荣华,但其实他们挺忙的,空闲时间不多,还得想些奇怪的爱好来避免皇帝起疑心。

清朝的那些王爷们肯定超羡慕我们现在的人,有手机、电视、电脑这些玩意儿,要是他们那时候也有,估计天天就是抱着这些玩意儿看剧、打游戏打发日子,这样一来,天天呆在家里的宅男王爷们对皇位威胁肯定就小多了。